魏王如被潑了一盆冷水,問:“為什么這樣說?”任座回答說:“大王您獲得了勝利,攻下了城池,沒有按功勞分給您的弟弟,而是分給了您的兒子,可見您是昏君?!?/div>
魏王大怒,馬上下令,將任座趕出去聽候發落。接著問下一位臣子,這位大臣說:“大王是明君?!蔽和跣闹邪迪?,忙問:“為什么這樣說?”
這位大臣說:“古人經常說,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,現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這樣的直臣,可見大王是明君!”魏王聽后,立刻把任座重新請進來赴宴。
大多數官員是“只圓不方”的人,沒有原則,沒有操守,屬于世故小人;任座則是“只方不圓”的人,說話不看場合,讓對方下不來臺,這樣的人難免受到挫折,甚至殺身之禍;那位大臣就是“內方外圓”的人了,既沒有抵觸對方,又幫別人化解了矛盾,讓對方很受用。
做事:隨方就圓
水沒有固定的形態,在方形的容器里就是方的,在圓形的容器里就是圓的,這就是“隨方就圓”。
“隨方就圓”作為古人做事的智慧,指的是當方則方,當圓則圓,既勇往直前、堅持原則,又靈活變通、圓融自如。
北宋蘇東坡早年也是渴望做些“達則兼善天下”的事情的,無奈一生多次被貶謫,所做事功有限。
有一次蘇東坡拍著肚子問家人:“你們說,我這肚子里都是什么?”小丫鬟說是詩文,小書僮說是學問。蘇東坡都搖頭。這時侍妾朝云笑道:“我看老爺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!”
蘇東坡確實是不合時宜的人。當王安石做宰相進行改革時,他是反對派,寫詩諷喻改革中的問題,于是被打擊,被貶官。
若干年后,司馬光做宰相,全面否定王安石。蘇東坡卻站出來說王安石的政策并非一無是處,有些是可取的,于是又被打擊,貶到了海南島。
蘇東坡自稱“黑白太明,難以處眾”,他獨立思考、個性強、情緒化、天真、率直、憂國憂民、疾惡如仇、遇不平事則如鯁在喉不吐不快,這種性格決定了他只能成為偉大的文學家和藝術家。
晚清的曾國藩則是另一種情況,他在給弟弟的書信中吐露心聲:“腹中雖也懷些不合時宜,卻一味渾含,永不發露?!?/div>
曾國藩同樣對于很多官場風氣深惡痛絕,但是“勢之所處,求退不能”,面上還是要隨大溜,一個不字也不講。
因為曾國藩能“隨方就圓”,所以做事成功,成為有大事功的人物。
一根筋,認死理,鉆牛角尖,事事計較,處處摩擦,往往只會碰得頭破血流,一敗涂地。只有“隨方就圓”才是智慧與通達的成功之道。
在現實生活中,不能“隨方就圓”,就像是四處棱角、靜止不動的“口”字,缺失了機動靈活,死板遲鈍,難以成事。
善于做事的人,會把那“口”字變成圓圈,留下一個圓滿的結局;不善做事的人,事后只會留下一個缺口。